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陸旅遊新趨勢「網約導遊」 客製化行程受歡迎

陸旅遊新趨勢「網約導遊」 客製化行程受歡迎

記者 游凱茹 報導

2018/08/23 19:55
  •  
  •  
上網預約私人導遊,自訂行程,大陸稱之為「網約導遊」,大陸現在這種網約導遊很受歡迎,今年前八個月預訂量同比增漲200%,預訂的遊客年齡大約是20到40歲,遊客看中網約導遊可以依照需求,客製化或是隨時機動調配行程,更重要的是不會出現一些像旅行社帶團強迫購物消費,景點走馬看花的情況。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導遊:「希望你們能把我們所說,省下來的那樣一筆錢,再通過其他方式幹嘛,給花出來。」

遊覽車上警告,下車每位遊客到了禮品店,記得"掏錢消費",大陸旅行團「黑心導遊」,即使官方嚴禁,卻總還是層出不窮。

導遊:「你們報了低價團,你們也是違法的,我們接了你們也是違法的。」

老問題始終解決不了,兩年前大陸乾脆開放導遊自由執業,讓遊客可以上網預約私人導遊自訂行程,大陸稱作「網約導遊」,而今年前8個月網約導遊訂單量已經同比增加了200%,而帶車嚮導、陪遊嚮導,還有當地達人,是最受歡迎的三大導遊類型,網約導遊主力預訂的遊客則在20到40歲之間。

攜程網當地嚮導平台總經理 宋臻:「想去吃什麼、玩什麼,直接提前告訴我們的嚮導就可以,且行程當天只要在合理範圍之內,都可以得到相應的行程調整。」
馬蜂窩旅遊網度假事業部總監 金鵬:「我們這個導遊服務,其實也根據市場要求有些變化,可能就是計劃性偏弱,但是和用戶的實際的臨時的這些需求,匹配度很高。」

網約導遊行程機動性高,帶遊客到景點時更不是走馬看花,像這位網約導遊,帶了來北京旅遊的一家人參觀天壇,細心講解景點資訊。

網約導遊 施金杰:「往北這條中軸線這是一,知道嗎?三呢是三道牆,千千你就說回音壁是吧,這就是回音壁,它的磚與磚之間沒用任何材料,直接是對上去的。」

沒有像帶團導遊為了趕行程,頻頻催促,網約導遊甚至充當起攝影師,不僅幫遊客一家人拍照,還教怎麼拍出好照片。

網約導遊 施金杰:「這樣,你手伸好,像拿東西似的這樣,好嗎,像拿東西似的,你看我給你拍張照,感覺呢像拿到這個帽子。」

玩累了想吃飯,網約導遊根據遊客一家人要求,到北京老餐館品嘗道地美食。

遊客:「很負責任,他就是帶我們會吃得好玩得好。」
遊客:「你跟常規團肯定早上量七點,必須得起床出門吧,那我們孩子可能就早起比較困難一點,那可以晚出發。」

完全符合遊客需求,客製化行程,這就是網約導遊迅速竄紅的原因,但收費不算便宜,如果是預約海外旅遊平均價格一天大約人民幣920元,而大陸國內旅遊一天約人民幣700元。

網約導遊 施金杰:「能給他們帶來一些比較個性化的,比較特色的旅遊,(網約導遊)肯定是一種大的發展趨勢,一種趨勢,一種那種我們旅遊改革的發展趨勢。」

網約導遊成了大陸旅遊市場新星,但遊客透過網路上自行挑選預訂導遊,安全性也開始受到討論,例如怎麼確定網約導遊是否有合格證書,或是旅途中雙方出現糾紛又該怎麼處理。

途牛旅遊網嚮導平台運營經理 欒珺:「我們是有一個七天的投訴期,投訴會分為,分級別來處理,那麼會分為S、A、B、C四個級別,那麼針對不同的投訴,我們肯定會有不同的投訴處理方法,評價系統是真實的。」

大陸有預訂網約導遊的平台,就實行跟網上購物一樣的評分制度,遊客可以給予差評和意見,一但導遊評價太低,就會影響後續接單。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魏翔:「(網約導遊)包括如何進行培訓,如何拿證如何監管,網約它的優勢,是它能夠起到很大的規模效應,所以說我們在這裡邊,尤其要注意防範它的個人安全,或者說是訊息不對稱,所引出的這些問題。」

大陸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次突破了28億人,龐大旅遊市場要玩出新花樣,網約導遊成為被寄予厚望的新趨勢。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美導遊:太驚艷!

美導遊:太驚艷!戀上原住民文化和壯麗高山 一待就是30年

羅雪柔:「山裡比較不會迷路、因為路只有一條阿!」  

(圖/翻攝自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官網)
(圖/翻攝自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官網)
(台灣英文新聞/蔣佩庭 綜合報導)「山裡比較不會迷路,因為路只有一條阿!」住在台灣30年的羅雪柔(Cheryl Robbins)說道。
天下雜誌》報導,羅雪柔來自美國洛杉磯,2005年時創辦亞洲部落企業社,銷售原住民手工藝品和各種台灣原住民文化深度觀光行程─「遊客除了探索祕境亦能去原住民家中用餐,體驗最原汁原味的部落文化」
喜愛亞洲文化的父親,開啟她一訪亞洲的大門
因為父親深愛亞洲文化,羅雪柔在大學時選修廣東話,並且在教授引薦下到台灣當英文老師。1997年時她研修動物學系,因此有機會到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擔任英文導覽和翻譯,也就是在那時候她接觸到了「南島語族」
原住民文化、讓她深深著迷
在同事的邀請之下,她有機會一窺原住民生活,而深林的祕境、古老的語言、神秘的刺青、頭飾用的花都讓她驚豔不已。在那之後,她便獨自上山逛部落,當地人也沒有因為她是「阿兜仔」排斥她,反而熱情款待。
「台灣的山,來過的都說讚!」
台灣不只有美食,高山更是值得推廣的觀光景點。從小就是個「登山狂熱」的羅雪柔認為,比起小酌雞尾酒的海灘,台灣的高山更有看頭!除此之外,所有接觸到的外國遊客皆認為「山」最令人驚艷。
最後羅雪柔建議,政府推廣台灣的廣告詞若能改成「亞洲珍藏的祕密」那會更好!她相信,雖然很多西方人還不認識台灣,但也許這種神秘感可以勾起好奇心,讓他們一同來揭密!

誰會只為美食特別來台!美國導遊:台灣驚艷在這兒..

誰會只為美食特別來台!美國導遊:台灣驚艷在這兒...




羅雪柔說,台灣最讓外國人驚豔的是山。圖為玉山風景。(資料照,玉管處提供)
2018-08-15 10:2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出生於美國加州的羅雪柔(Cheryl Robbins)來到台灣已將近30年,她致力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推廣,並就自身經驗表示,台灣吸引外國旅客的不是美食,是高山。
    《天下雜誌》報導,羅雪柔念書時,在加州大學選修廣東話,1989年她來到台灣教英文,來之前她從沒聽過台灣。1997年羅雪柔進到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當英文導覽、翻譯,也在此接觸到了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如今她到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念碩士,未來也打算攻讀博士學位。
    報導指出,羅雪柔分析,歐美人士較少來台觀光,問題在於行銷。台灣的美食相當有代表性,但羅雪柔一針見血地說,有誰會只為了美食,要飛半個地球來到台灣,她認為可以大力推廣的應該是台灣的「山」。她說,她所接觸到的外國旅客們,對台灣最驚豔的都是「山」。
    先前有報導指出,羅雪柔深愛台灣原住民文化,她曾花費多年完成《台灣部落深度旅遊:中南部篇》、《台灣部落深度旅遊:花東篇》、《台灣部落深度旅遊:北部篇》,用中英文雙語推廣部落觀光。

    勸阻參觀者講解,博物館當有“博”的氣度

    勸阻參觀者講解,博物館當有“博”的氣度


    最近,北京市民路先生帶朋友參觀恭王府博物館時,為朋友介紹相關歷史知識,結果被工作人員勸阻。館方回應,展廳內不允許做講解。這讓路先生非常費解,“我又不是‘野導遊’,只是給朋友介紹歷史,為什麼不行?”
      根據恭王府博物館的説法,禁止外來講解員講解,是為了防止博物館內遊覽混亂,以及“野導遊”傳播錯誤的歷史信息。而制止路先生為朋友講解,是因為在展廳內講解的時候聲音太大。
      有兩個層面的“講解”需要理清。出于打擊“黑導遊”、維護參觀秩序的目的,博物館禁止外來營利性的講解人員進入,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像路先生這種朋友之間的“講解”,本質上屬于參觀者之間的正常互動和交流,阻止這種交流既不合情理,更無規則依據。即便認為路先生的聲音太大,工作人員進行提醒即可,何必阻止其向朋友介紹歷史知識?聲音是大是小,又該如何界定?博物館不同于圖書館,本身就允許參觀者互相交談,難道非要做到鴉雀無聲才行?
      正如有網友指出的,博物館不允許參觀者對同伴講解,難逃利益保護之嫌。在恭王府博物館,散客如果選擇自費請博物館內的導遊講解,收費標準是5人及以下收費200元,或者租賃講解器,一次30元。在門票收入之外,這顯然又是一塊不容小覷的利益肥肉。
      在博物館眼中,講解是一種經營性的服務項目;但在參觀者眼中,講解是文化知識的交流與傳播。是不是具備專業知識的學校教師帶學生參觀,也不得不降低身段,花錢請博物館的講解人員?
      雖説禁止外來講解人員入館,可以避免一些不負責任的人曲解、戲説歷史,但限制過多,甚至阻止朋友之間的交流,難免誤傷參觀者的興致。博物館官方制定的講解詞往往有一個統一版本,講解員很少有自由發揮的余地。而且,一些講解員只會照本宣科,脫離既定臺詞就無所適從。每個遊客參觀的興趣點不同,統一的講解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
      博物館的權威,是否意味著絕對的準確,或者説這種“正確”究竟有多大的意義?眾所周知,針對一些歷史典故和記載,本來就會存在不同的解讀方式。參觀者提供的“民間講解”,也許與博物館講解的內容不同、解讀方法不一致,但只要能自圓其説、符合一定學術規范,那就是有價值的。
      公共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場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建築、遺跡,更是屬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文化遺産。博物館不能以加強管理之名,實施某種觀念的壟斷。如果博物館都只有一種講解、一種傳播模式,表面上是秩序井然了,實際上卻破壞了博物館在文化交流和傳承方面應有的“博”的氣度。
      近年來,社會上和博物館學界對博物館參觀體驗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很多博物館設置了互動設施,讓參觀者獲得更多參與感。須明白的是,增強博物館的體驗性,不光體現在硬件配置上,還要在軟件上下足功夫。除了提供傳統的講解服務,滿足參觀者的個性訴求、為參觀者互動創造條件,也屬于增強博物館體驗性的范疇。
      在互聯網平臺上,一些博物館、名勝古跡的“網紅”講解員脫穎而出,他們不僅會在講解中抖各種包袱,還具備較深的文史知識,對展品能夠提出自己的學術理解。這樣的講解員,就超越了傳統上只會背臺詞的講解水平,受到了更多參觀者的歡迎。
      不管是“網紅”講解員,還是參觀者自發地開展“民間講解”,都是博物館應有的開放和多元性的體現。對此,管理方應當積極鼓勵引導,而不是生硬地阻止,更不能囿于自身利益格局打小算盤。(王鐘的)


    原標題:遊客恭王府內給朋友做講解被阻攔?
      恭王府博物館表示禁止景區外導遊講解 事發時因遊客講解聲音大被阻攔
    路先生(左上)為朋友講解時的監控畫面
    恭王府提供人工講解服務攝影/付垚
      正值暑期,位于什剎海附近的恭王府博物館成為很多遊客和旅行團的選擇。近日,北京市民路一夫(化名)反映,他在恭王府博物館展廳內為朋友介紹相關歷史知識時被工作人員勸阻。工作人員告訴他在展廳內不允許做講解,這讓路先生非常費解,“我又不是‘野導遊’,只是給朋友介紹歷史,為什麼不行?”
      恭王府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表示,恭王府內確實禁止非本博物館的講解員或志願者講解,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博物館內遊覽混亂,以及“野導遊”傳播錯誤的歷史信息。而之所以制止路先生,是因為他在展廳內講解的時候聲音太大,過程中吸引了一些散客過去聽他講解。如果一定要為朋友進行講解,建議放小音量或到展廳外進行。
      事件
      遊客在恭王府為朋友講解遇阻引爭議
      路先生14日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是一名科普作者,幾天前帶朋友去恭王府博物館參觀,“有一個展館展示恭王府的沿革,我在為朋友們介紹原本永璘的慶王府為什麼轉賜恭親王,順便聊聊鹹豐與恭親王的關係以及道光傳位詔書的掌故和傳説。”
      就在路先生為朋友介紹的時候,一位恭王府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他進行了勸阻。當時他身邊有兩名成人和兩名孩子,路先生對此表示不解。“現場未見到禁止講解的相關標識。”路先生沒有理睬工作人員的勸阻,繼續為朋友講解,也有其他遊客聚集過來。
      事後,路先生在網上發帖,要求恭王府博物館解釋相關規定。看到帖子後,有網友認為,遊客自己可以講解,不想聽景區講解員講解沒什麼錯,不應該勸阻。也有網友稱,很多博物館裏都有此類規定,不允許私自進行講解,其目的應該是為了打擊“黑導遊”。
      路先生發帖當天,恭王府博物館便有工作人員與其聯係,稱景區確實有不許非景區講解員組織講解、以免阻礙遊客流動的規定。路一夫也對工作人員解釋了他當時是與朋友邊遊覽邊講解,並非組織講解。
      同時,北青報記者也聯係到當天在場聽路先生講解的另一名遊客陳欣(化名),她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與路一夫是朋友,“好不容易約一塊兒,拖家帶口的,一起逛逛,邊走邊聊。不是黑導遊,也不收費”。
      景區
      阻止路先生因其聲音過大
      14日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了恭王府博物館。正值暑期,景區大門外的廣場上聚集了眾多遊客,其中有些是旅行團整團參觀,還有一些是散客。
      參團的遊客被帶入恭王府景區後,原有的導遊便不再講解,由恭王府內的導遊進行講解。在門口告示牌上,張貼有“請(需)人工講解的遊客入園後左轉到派團處辦理”的字樣。同時,告示牌上寫著“景區內嚴禁任何未經批準的經營活動,如個人或團體私自收費講解”。
      北青報記者看到,這些導遊都佩戴有恭王府博物館的工牌,這些博物館內的導遊講解大概在一小時左右。
      “外面的導遊進到裏面就不能講解了,恭王府內的講解都是由裏面的導遊來完成的,我們這些旅行社的帶隊導遊是不能講解的。”在恭王府大門外的廣場上,一位帶團導遊在出口處等待著他的遊客。
      隨後,恭王府博物館公共教育與景區管理部主任陳桂蘭,向北青報記者解釋了不允許博物館外的導遊進恭王府進行講解的原因,“恭王府博物館內有很多門檻、山石,許多通道和大門的寬度也有限,如果進入太多的導遊進行講解,會影景區內遊客的通行。而把團隊遊客統一組織起來進行講解,會讓遊客有組織地前行,能夠維持景區的參觀秩序,也給遊客以更好的體驗。”陳桂蘭説,“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博物館內的導遊都經過培訓,但是很多沒經過培訓的導遊進行講解時會編造歷史,我甚至聽過有導遊説,和珅是太監、慈禧是恭親王的夫人這樣荒誕的説法。”
      陳桂蘭表示,除了景區內統一的免費團隊導遊,散客還可以選擇自費請博物館內的導遊講解,收費標準是5人及以下收費200元,或者租賃講解器,一次30元。同時,博物館內還有志願者提供免費講解。
      對于本月7日發生的“工作人員勸阻遊客自己講解”一事,陳桂蘭説,之所以勸阻路先生講解,主要原因還是他在展廳內講解的聲音太大,吸引了很多其他遊客過去聽他進行講解,這會影響到其他遊客觀展。
      陳桂蘭表示,恭王府內的導遊在帶領遊客時,是不會在室內展廳進行講解的,這也是為了保證其他遊客的觀展體驗。陳桂蘭也提到,看到路先生的帖子後,已通過電話與其進行過溝通。
      陳桂蘭隨後為北青報記者提供了一段事發時的監控視頻。
      這段視頻顯示,路先生當時在葆光室的東耳房內為周圍的幾人講解,跟隨者有十多人。隨後,一名工作人員從另一個房間走了過來勸阻路先生,“工作人員和路先生分別在兩個房間,他當時的聲音是很大的,要不然我們的工作人員不會聽見並趕過去勸阻的。”她説,“我們無法阻止遊客間的個人交談,但是最好能夠在展廳外進行探討或講解。”
      旅發委工作人員
      如果不帶團只為朋友講解沒問題
      北青報記者查詢發現,《北京市旅遊條例》第31條規定,故宮、天壇、頤和園、八達嶺長城、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景區實行講解員管理制度。在前款所列景區內,為團隊旅遊提供講解服務的,應當取得景區講解員證。景區講解員由景區負責管理,經培訓合格的人員,由景區頒發講解員證。未取得景區講解員證的人員,不得在前款所列景區內從事團隊旅遊講解活動。
      北青報記者致電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法制處,工作人員對此解釋稱,《北京市旅遊條例》第31條規定是針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景區,禁止非景區講解員為旅遊團提供講解服務。“如果不是帶團,而是為朋友提供講解,朋友也信任他,那沒問題”。
      工作人員同時表示,對于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之外的景區,只是提倡實行講解員管理制度,不強制,“主要是為了規范景區講解內容,但非景區講解員在這些景區帶團講解的情況,目前尚無相關法規作為處罰依據”。(記者 付垚 實習生 戴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