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救人不是義務?山難國賠寒蟬效應

救人不是義務?山難國賠寒蟬效應


山難
中山醫學大學學生張博崴山難判決國賠266萬,導致第一線的救難人員大受打擊,最有感觸的莫非是醫護人員,此事也引發一股寒蟬效應。(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有人情味的台灣怎麼了?上月底中山醫學大學學生張博崴山難判決國賠266萬,導致第一線的救難人員大受打擊,最有感觸的莫非是醫護人員,此事也引發一股寒蟬效應,旅遊也盡可能隱藏醫護人員身分,怕的就是台灣的究責文化與奧客文化。而日前一位胡醫師就在臉書上po文表示,「不要怪我冷漠!救人,不是義務!」引發各界討論。
新聞上常常出現醫療糾紛事件,讓病患與醫師存在一種危險關係,一名急診室護理師也有感而發在臉書po文「醫師隨身攜帶錄音筆,護士隨身攜帶發報器;醫療糾紛醫護薪水賠,下床廁所先簽切結書;現在就連打針打不到,還要報警告你是傷害。」她感慨台灣醫療已被逼到現在這種窘境。
而胡醫師更以自身經歷說明,數年前搭高鐵、搭飛機遇到急需專業救護人員時,他義不容辭,但經過一次事件他徹底改觀。胡醫師表示,「有次搭機,有位女士因打哈欠,結果顳顎關節脫位(俗稱落下巴),以徒手幫病患下巴復位後,因為仍感到疼痛與不適,拿出了自己隨身的止痛藥和安眠藥,但這時座艙長只遞給他一張類似警察會拿的三聯單,要求他填寫基本資料,令人感到不舒服。」
胡醫師指出,「儘管座艙長說是公司SOP,但其實是因為這次有用藥,航空公司怕事後若發生什麼事,這張像是切結書的單子是責任歸屬的依據。」胡醫師說,「這件事後被太太念了,雖然幫人滿足英雄感,但因為出手變成有責任,結果不好就要負責,就像醫糾成功無賞打破要賠,把我們家全賠進去,說不定都不夠。我才發現我的行為不僅置自己於陷阱,也置家庭於險境。」
胡醫師文末語重心長表示,「因為台灣的社會,充滿了奧客文化與究責文化,善良的人已經瀕絕,所以要挺身而出時最好三思,而自從山難救援未果,被判決賠償後心意更加堅定。救人,不是義務。」(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胡方翔醫師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