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導遊員Claire:台灣是塊看不見的寶

Claire(中)領台北世大運羅馬尼亞(România)男籃隊「Fam tours」,被連問「聽說台灣人會吃炸蜜蜂?」「開幕式混亂是因爲有人要殺總統?」「台灣7點就日落是因爲空氣污染嗎?」(Claire提供)
2017年台北世大運(XXIX Summer Universiade)進入尾聲,這場有「小奧運」另稱的賽事,是我國有史以來主辦層級最高的國際綜合運動賽會,超過144個國家來台,參賽運動員達萬,奔忙賽程之外,從官員、裁判到選手,其實各有1次參加世大運官方主辦的「Fam tours」機會

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琳(Catherine Nettleton)(左)日前迎接台北世大運英國代表隊。(攝影:李隆揆)
品茶兩樣情
33歲Claire(曾麗茵)是本屆世大運「Fam tours」12名導遊員之一,她解釋「Fam tours」分2種,一是官員團(限來訪總統、官員、市長等)、一是選手團,前者最愛「台灣茶文化」行程(貓空纜車+貓空飲茶等),「這趟我曾帶馬久羅市(Majuro,馬紹爾群島首都)、大邱市(南韓)等國市長上貓空」,「馬紹爾人不喝茶,但對纜車很稱讚;韓國喝得很開心,茶具、聞香、品茗玩很久。」

Claire(左4)帶世大運俄羅斯女子水球代表隊、捷克體育協會參訪台北101。(Claire提供)
世大運選手最常挑「經典地標」(台北101+故宮博物院),「一天若出7團至少5團都選此,1團30人」,選手第二愛「道地台北」(台式腳底按摩+西門紅樓+西本願寺等),「三峽藍染體驗最少選手挑,可能他們不清楚『藍染』(Blue Dyeing)是什麼吧。」
警察開道不自在
Claire平日是旅行社簽約導遊,專接深度遊台外國客,「台灣夏天太熱,此時是外客來台旅遊淡季,跟著公司到世大運支援帶團」,帶了幾天「Fam tours」下來,她對「行程有警察開道」印象深,但覺得帶一般家庭客自在多。

台北世大運讓Claire第一次當導遊由警車開道。(Claire提供)
英文流利的她2007年東吳英文系畢業,在台工作、出國打工遊學來來去去,曾待澳洲2年,回台1年又「技癢」前往紐西蘭,之後返台進入外商時尚雜誌工作,「主職國際編譯,後兼3C、酒、電影等線採訪與記者會,再兼美國總部台灣窗口」,幾乎1人當2人用的日子讓她確認「不喜歡桌前找資料的編譯,更嗜之後兼職的對外採訪」,這也許是她轉職導遊的特質契機。
從編譯到導遊
帶過幾年團的她講解導遊生活姿態,「我們沒有勞健保,但成團有出差費,主要收入涵括國際旅客小費,有時下車前向每人『Thank you for join us』時,他們握手回應就會塞進手裡,大方曾有人一塞美金1百元(約新台幣3千),整天最幸運能收小費新台幣2千,最少的話則零」,「世大運屬招待旅遊,通常沒有小費習慣。」

Claire(右)去年帶過1位老公在沖繩駐軍的遊台客,今年6月換她出遊沖繩,兩人「導遊」「旅客」角色互換。(Claire提供)
她帶團帶到「看團客背景」就知道今天有無小費收入,「比如住在W Hotel等五星酒店,然後1970年前出生,這個年紀小費不吝嗇,最大方是戰後嬰兒潮世代;另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客較不給小費,不管哪國皆是。」
小費主客群:戰後嬰兒潮
她稱「國際導遊」這一行,抱著「對方只會來這一次台灣」去服務,收到的評價會比較好,「服務,是在外客需求出現前就幫忙解決」,出團前她會備上防曬乳、行動電源、小包衛生紙等,當帶外客到金瓜石等部分沒附衛生紙的定點廁所,即時上前遞出面紙;她也主動開網路分享外客用,車上帶小問答,手中隨時拎著幾張印刷精良的台灣明信片,掌握時刻用上都暖心百分。

2014年Claire獨自到泰國、寮國背包客行1個月。(Claire提供)
「做國際導遊,心意出發還是為台宣傳」,她稱以前只意識「我來自台灣」,但幾趟打工、旅遊的出國行,越覺得台灣被低估,「之前在澳洲,遇到荷蘭搭機到當地,明明曾在桃園轉機,卻不想出境繞幾天,但同樣行程若從新加坡、香港、曼谷等轉機,他們出境玩幾天再出發的意願超高。」
認真「賣台」
拉回自己當前,「很多外客結束遊台行,第一回饋都稱『台灣真是看不見的寶藏(Hidden gem)』,他們尤其喜歡台灣的山,觀光局該調整宣傳走向,不一定主推小吃,台灣『高端飲食』(Fine-dinning,沐樂、Raw等餐廳)也很有外客市場。」

101是世大運選手團「Fam tours」最愛,Claire(右3)26日再領世大運拉脫維亞(Latvia)男籃隊前訪。(Claire提供)
她有一個專職口譯的姊姊,姊妹倆「恰巧」英文都好,Claire謙稱自己是補習班產物,小學5年級進英文補習班學ABC,但語感不錯練得快,沒幾年高中聯考英文拿96分,大學也順利主修英文系。
看向她今日的導遊生活,外放交際能力、極佳語感天賦,部分也許源自家庭相關。

Claire是台北世大運12名「Fam tours」導遊員之一。(Claire提供)
父親會講8種語言
「父親會英、法、粵、西、越、柬、中、台至少8種語言」,Claire老家在廣東,二戰時期爺爺那一輩逃往柬埔寨,爸爸就在當地出生,她記得爺爺是前情報員,因公殉職進忠烈祠,但從沒見過一面。
「父親在柬埔寨(前法國領地)成長,法文猶如『本地人』(native-speaker),但跟叔、伯溝通用母語(廣東話),他自己另跟當地牧師學英文,之後返台進入外商美壽多(Mr.Cobbler,知名鞋廠)多年」,她一直記得「爸爸會說好多種語言」,「國中家族出遊美、法,都靠爸爸英文、法文打通關。」

一家性情開朗,左為Claire媽媽,右為姊姊Andrea。(Claire提供)
她不覺得自己不錯語言天賦受到父親影響,「爸爸沒有教過我一句英文、法文,但不知道為何,我就是不排斥英文。」
澳、紐視野的新開拓
眼界打開是第一趟澳洲打工遊學時,「學語言其次,但當地每趟工作與工作的間檔,我常做超過1個月野外無目的自由行,前後4趟,更懂他國人民族性」,過去與台灣人交友,她工作能力俐落、英文流利,做事總有行雲流水的順暢感。

Claire領台北世大運哥倫比亞女足隊訪故宮博物院。(Claire提供)
「那幾段野外自由行,完全沒碰著台灣人,所以我英文絕不是最厲害那位,旅程中很多朋友比我更會潤飾行程,我也不會開手排車,且當他們聊上政治、音樂、體育、品酒,我全插不上話」,她形容那時生活是這樣:「有點震撼、打回原形、一切歸零,然後不斷吸補進全新知識。」
簡直有種醍醐灌頂的洗禮感,成效迴響到她現在出團帶客,「比如菲律賓人,極愛攝影,記得預留大量拍照時間。歐洲人?他們不拍照、不購物,記得存好大量歷史、文化知識等待交流…」,備妥敏銳的交際手感、英文利器,離開枯坐辦公室的日子,Claire在外跑東跑西,興趣當工作,出遊、帶團繞了美、紐、澳、法、瑞、荷、比、盧、捷、匈等20國,其樂無比。
撰文:陳怡杰 影像提供:曾麗茵

Claire(中)帶團「Fam tours」參訪,與2名世大運羅馬尼亞(România)男籃隊員合影比出「101」。(Claire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