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少了陸客 臺灣觀光業熬不過最冷寒冬

少了陸客 觀光業熬不過最冷寒冬

少了陸客 觀光業熬不過最冷寒冬
陸客來台旅遊人數銳減,原本人潮絡繹不絕的台北士林夜市,用餐時間冷冷清清。(本報系資料照片)
520蔡英文總統就職至今,台灣有20多家遊覽車公司關門,專接陸客生意的餐廳和華語導遊,7成打烊或沒了工作。現在連成立了65年資本雄厚的復興航空公司也解散。陸方「地動山搖」的結果,來台陸客大減,觀光業哀鴻遍野,史上首度萬名業者上街頭「陳情」。
2015年有418萬名陸客來台觀光,占台灣入境旅客的4成,是台灣最大的入境旅客客源地,也帶來約2200億台幣的外匯收入。新政府上台後,數據上顯現得出來陸客團從5月開始減少,自由行則從8月開始減少。帶來的效應立即而明顯,業者過去多年擴大投資,一夕打了漂。
9月12日,觀光業自台灣光復以來首度走上街頭,冒著風雨上凱道,呼喊「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上萬人用行動劇、唱歌表達心聲,將陳情書送進總統府,但政府杯水車薪的補助,補不了旅遊業的大坑洞。從旅行社到遊覽車業,再到餐廳和旅館,關門的關門,裁員的裁員。
其實,早在今年8月,專接陸客團的創世紀旅行社因客源嚴重流失宣告倒閉,幾十名導遊丟了飯碗。當時就有業者直言「這只是開端」。隨著陸客來台人數直直落,旅遊品質非但無法提升,旅遊市場在8月即傳出「買人頭」的負團費陸客團,於是量少質也降。
團客之外,來台自由行人數漸減,首當其衝的就是在桃園機場排班7人座和9人座小客車。「以前從桃園到台北要1500元(台幣,下同),現在殺到1000元,有的甚至900元就跑了。」開9人座專接自由行的小李說,自由行人數減少,台灣人彼此之間只能殺價競爭,殺到見骨。
新政府上台後,陸客銳減的壓力才剛過半年,估計專做陸客團旅遊的旅行社已裁員一半,剩下的一半仍在苦撐和觀望。雞年春節落在2017年1月底,仍有業者期待陸客來台出現好轉,但如果期待落空,春節過後就會有一波新的倒閉潮。業者估計2017年陸客來台只剩約217萬人次,比今年更慘。
(旺報)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旅行社及導遊若強迫購物需負刑責

《旅遊業條例草案》公佈 政府擬設旅監局 旅行社及導遊若強迫購物需負刑責
2016年12月08日
政府完成草擬《旅遊業條例草案》,建議成立「旅遊業監管局」,取代「旅遊業議會」,以法定權力規管旅行社、導遊及領隊,若果強迫旅客購物,有機會負上刑責。
當局建議,新開設的旅行社,要以銀行擔保形式,向旅監局支付50萬元保證金,如有違規行為,會被扣保證金,亦可加重違規經營者開設另一間旅行社「借屍還魂」的成本。
政府又建議加強針對強迫購物的罰則,要求旅行社不得迫使任何入境團友進入或逗留在商舖,防止導遊或商舖的職員以任何方式強迫入境團購物,又訂明無充分理由不得置團員不顧或有威脅的行為,違者最高可被判罰10萬元及監禁2年。
消息指,《旅遊業條例草案》下周若獲通過,最快農曆新年後提交大會進行三讀。

旅遊業常被誤解的23件事

「你一定常常免費出國玩!」旅遊業常被誤解的23件事

▲旅行業常被誤以為可以免費出國玩。團客示意圖。(圖/記者張一中攝)
旅遊中心/綜合報導
常看在旅遊業工作的朋友在臉書分享各種國外美景,讓你羨慕萬分嗎?其實旅遊業並沒有你想像中得那麼爽,可以免費出國、還有便宜機票可買!有網友就在臉書專頁靠北旅遊業分享「旅遊業常被誤解的23件事」,並一一揭露真實面,告訴你旅遊業真不是你所想得這麼簡單。
誤解1:在旅行社上班=原來你是導遊喔?
真相:旅行社不只有導遊,也有財會、業務、IT等各種職務。
誤解2:找你買機票有沒有比較便宜?
真相:旅行社不只賣機票,也有團體、自由行、訂房、證照等業務。
誤解3:真好,你一定常常免費出國!
真相:其實旅行業出國也是要自費的。
誤解4:帶團時常被說:「真好,可以賺錢、又能免費出國玩!」
真相:其實帶團付出的心力和壓力是很大的,如果玩得比客人還開心,不被客訴才怪!
誤解5:你一定會講很多種語言吧!
真相:其實很多人只會中文、台語...
誤解6:常被問:「XXX城市的機票多少錢?」
真相:常被當票價查詢機,但其實機票的艙等與航點是非常複雜的,不可能記在腦海中。
誤解7:假日或半夜接到客戶電話,客戶常說:「這麼好,你周末還可以放假睡覺喔!」
真相:雖然旅行社員工真的365天、每天24小時都要待命,但正職員工還是享有跟一般勞工一樣的福利啦。
誤解8:業務介紹行程時常被問:「你有沒有去過?你去過幾次?」
真相:常被誤以為每一行程都去過,但其實業務都只是每天在行程表上「環遊世界」,有些新人可能連飛機都沒搭過。
誤解9:常被當作各國氣候精準預測機的問:「會不會下雪?下雨?颱風會不會來?」
真相:天氣這種事是很難預料的。
誤解10:颱風天你們也可以好好休息了!
真相:其實所有旅行社業務、線控最恨的就是颱風天,光出不去、回不來的團就一堆,怎麼可能好好休息?
誤解11:客人說:「我在XXX網站看到OO酒店(或機票)額滿了,你們公司這麼大,一定可以幫我訂到吧?」
真相:航空公司或酒店也不是旅行社開的,遇到大旺季時,真的滿了就滿了。
▲帶團其實沒有這麼輕鬆。(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誤解12:有剛考上領隊或想考領隊執照的人說:「這樣我就可以去帶團了吧?」
真相:常被誤會以為有領隊證就可以帶團,但其實那只是獲取帶團資格的第一步。
誤解13:客人說:我自己找了16個人組一團,是不是就可以有一個免費名額?
真相:基本上來說,每16個人可以享有一張團體機票或團費減免是通則,但那個名額是要拿來給領隊使用的,而不是直接讓旅客可以有一個免費名額。
誤解14:帶團時常被問:「你一定有很多免費累積哩程吧!」
真相:其實團體票票都是不計哩程的,而且領隊通常都被開在所謂的免費票(FOC)上面,根本無法累積哩程。
誤解15:常被親友問說:「XXX國家團體多少錢?什麼地方好玩?」
真相:其實沒辦法一句話就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因為還要考量每個人的預算、成員組合、喜好、季節與天氣等眾多因素,所以沒辦法一句話就能知道你適合什麼樣的行程。
誤解16:常被誤解旅行社權力比航空公司大:「你們公司那麼大,不是應該很有力?為什麼機位排這麼後面,一定是買最便宜的機票!」
真相:一般來說團體的確會先往中後半段塞,而且其實沒錯,團體機票正常來說真的是最便宜的。
誤解17:很多人以為桃園機場有飛的航班,高雄台中也要飛,而且常被誤會每個航點都有直飛:「為什麼你們沒賣XXX直飛的機票?或OOO出發的航班?」
真相:其實桃園機場有直飛,台中與高雄不一定會有,也不是所有從桃機出發飛往的航點都是直飛的。
誤解18:嬰兒票價格的誤會。例如客人會問:「嬰兒不是只要十分之一的票價嗎?那我這團團費10,900,嬰兒不就只要付1090元?而且為什麼嬰兒沒有座位?」
真相:團體機票和自助旅遊的嬰兒票價結構會有差異,而且嬰兒票是指「搭乘日」未滿24個月的小朋友才適用,且不佔位。
誤解19:為什麼一樣是經濟艙,價格卻差這麼多?
真相:經濟艙其實還分許多艙等,所以價格也不同。
誤解20:客人常問:我要刷哪張信用卡比較優惠?哪家信用卡保障高?那家保險公司好?
真相:旅行社常被誤以為很了解每家信用卡公司的優惠方式或保單內容,實際詳情還是要向信用卡或保險公司問最準。
▲領隊和導遊其實是不一樣的。(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誤解21:你們當導遊的一定都常常出國。
真相:大家常常領隊和導遊分不清楚。實際上帶大家出國的是「領隊」,在目的地迎接大家的才叫「導遊」。
誤解22:你們一定認識很多空姐、機長、男友、女友....
真相:常被誤以為從事這一行的感情生活都很精彩,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誤解23:常被誤以為旅遊業都知道情色場所的細節與價格。
真相:大家都是正派旅行社,只會安排老少咸宜的行程!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地點標示不明 「台灣好行」不好行

地點標示不明 「台灣好行」不好行

前陣子到嘉義遊玩,規畫搭乘台灣好行,本想按著景點一路遊玩,然而卻一再感到挫折。
原因在於台灣好行的搭乘地點標示不明確,舉例來說,檜意森活村的搭乘地點,找遍了園區路邊也沒見到,我詢問了義交以及當地人都沒人知道,服務台也只知道大概的方向。等我找到時,卻是反向的車子,而眼睜睜的看著對面我要搭的車子開走,而下一班車還要等一小時之久!
另外,景點與搭車地點距離遠、當地人甚至商家缺乏搭車資訊可供問詢,均造成遊人的不便。
雖然公車司機皆很熱誠,但是卻有一個公車通病的問題,那便是,司機希望我們提早到停車地點等待,因為若是他們提早到,沒人就會直接開走。換句話說,時刻表只是參考,真正的搭乘時間可能更早,如此一來,不但遊客減少遊玩的時間,甚至要多估提前等車的時間,並不符合時刻表的意義。
希望政府在規畫台灣好行這類接駁工具時,不僅串聯各景點,也需考量遊客遊玩的時間、搭車地點是否鄰近景點、搭車標示是否明確、有指引、景點店家是否能提供相關服務,若是當地人也清楚更好、及公車應等時刻表的時間到了才發車、增加公車班次或是可轉乘方式。如此,或許能提高遊客到訪率以及多使用大眾工具遊玩,否則提升觀光以及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等願景終究只是口號罷了。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無人導航機帶你來去吃喝玩樂?台灣最有溫暖的導遊就是「他」

[新聞稿]無人導航機帶你來去吃喝玩樂?台灣最有溫暖的導遊就是「他」

2016-12-02
 
 

無人導航機帶你來去吃喝玩樂?台灣最有溫暖的導遊就是「他」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聲稱台灣為外國遊客推出一架名為「FRIENDSHIP」的旅遊導航無人機,這架無人機內建豐富的台灣在地資訊,更搭載智慧語音、自動導航系統,可以像個台灣朋友般,帶人生地不熟的外國遊客造訪最道地的台灣小吃、甚至幫語言不通的遊客點餐,不少網友看了影片後直呼「這是真的嗎!?」。


原來這是兩個年輕創意人,為了宣傳台灣所拍攝的影片。他們假藉創新科技之名推出「FRIENDSHIP」這架無人導航機,最後再告訴觀眾根本沒有這項服務,因為每個友善的台灣人都等同一架「FRIENDSHIP」,願意熱心的為外國旅客推薦美食、指路,帶他們深入台灣體驗最「台」的生活。

未來,也許台灣當局真的會開始研發這項創新的科技服務,但在這之前,不如就先讓最友善的台灣人帶外國旅客體驗最在地的台灣生活。


影片連結


資料來源由米蘭數位提供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1lrma3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1lrma3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1lrma3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1lrma3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1lrma3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原文網址: http://www.niusnews.com/=P1lrma30 © 妞新聞 www.niusnews.com

噁心!訪印度遭導遊+4男性侵 女遊客哭:在五星級飯店耶

噁心!訪印度遭導遊+4男性侵 女遊客哭:在五星級飯店耶



▲美國女子遭到5人性侵。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一位美國女遊客3月前往印度旅遊,入住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附近的五星級飯店,卻在房間內遭到5名男子輪流性侵,其中一位還是她僱用的導遊,事發後她馬上逃回家,也不敢讓家人知道,時常深陷憂鬱情緒中。

根據《印度時報》3日報導,女子於3月抵達印度,由5星級飯店推薦的旅行社中,雇用了一位當地的私人導遊。一天晚上這名導遊聲稱要討論旅行路線,帶著其他4名朋友一起到女子的房間,在喝了幾杯酒之後,導遊就強行爬上身,其他在場4位男性也陸續性侵了她。

事發後,女子馬上啟程回國,後來在律師朋友的建議下,才決定要報案,因此聯絡處理印度事務的非營利組織,對方成員建議她寫電郵向印度警方報案,目前案件已經展開相關調查,若是確認立案,她願意再度返回印度錄製口供。

印度警方表示,目前正在查詢飯店的紀錄,並且請飯店工作人員協助指認嫌疑犯,並且要求旅行社提供嫌疑犯們的資料,也向美國大使館要求被害者的資料,以及來訪目的。




原文網址: 噁心!訪印度遭導遊+4男性侵 女遊客哭:在五星級飯店耶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1204/823357.htm#ixzz4RvheLLBq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陸客團來台數銳減 台灣業者倒貼老本搶客源


陸團急凍...零團費 還倒貼人頭費

2016-12-04 02:15:55 聯合報 都會社會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大陸客到花蓮,喜歡購買七彩藝石,但近來陸客團急凍,多家業者不堪賠累歇業。 記者范...

大陸客到花蓮,喜歡購買七彩藝石,但近來陸客團急凍,多家業者不堪賠累歇業。 記者范振和/攝影

分享
「只要把人帶到台灣,下了飛機,一切就由我們負責。」陸客團來台急凍,台灣旅行社爭搶有限陸客團爭破頭,據了解,坊間有旅行社不但包吃包住零團費,還倒貼支付陸方人頭費。
以前零團費陸客團,只要付機票錢即可,現在競爭激烈,出現台灣旅行社以買人頭的方式搶陸客團,再安排購物行程。有導遊表示,他所屬的旅行社在台算有一定規模,也不得不加入搶人行列,每人二到三百人民幣。
另有導遊指出,給付陸方人頭費以往就有,不同的是,以往給付團費的陸客團多,台灣旅社為搶生意,即使給陸方人頭費仍有賺頭;和目前零團費還要再付人頭費的時空環境,已大不相同。
賠本生意沒人做,零團費已讓旅行社難有利潤,如今還要貼老本,依來台人數給付陸方人頭費,豈不賠更多?業者坦言的確如此,要把這些成本撈回,關鍵就看陸客來台購物「成效」,看能否從中抽佣回補獲利。
「完全是賭運氣、賭機會」,業者表示,「沒有團就連機會都沒有!」沒接團人事成本一樣要支付,開門就是錢,既然都是虧損,「不如賭運氣還有機會」。
付費搶到陸客團,如果團員賴在車上,不想到購物點採購怎麼辦?業者透露,為讓陸客下車購物,導遊都會先說明,台灣法令規定,車輛怠速不得超過三分鐘,所以一到購物點就關閉空調,車裡悶,當然得下車。
據了解,以往陸客來台出手大方,但近幾年已不同,旅行社每天都會和合作的購物點、藝品店「對帳」,了解團員購物狀況,績效如不理想,導遊就有接不完的連環叩。
EQ及經驗較差的導遊,難免擺張臭臉給陸客,有時甚至口出惡言,這也是最近時有導遊與陸客紛爭的主因;老經驗的導遊各有應變技巧,一名導遊表示,愈不消費的陸客他愈客氣,讓對方覺得不買不好意思。還有導遊透露,他「曉以民族大義」告知陸客,陸客為曾侵略中國的日本,創造幾百億美金的觀光收益,為何來到台灣就收手,「傷害同胞情誼」。
有旅行業者認為,近幾年素質高的陸客多走自由行,目前陸客團口袋深度有限,業者倒貼人頭費搶客賭購物的作法,只會砸了招牌。

陸客團來台數銳減 台灣業者倒貼老本搶客源

2016-12-04

陸客團來台數銳減 業者倒貼老本搶客源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網路)

自蔡英文政府上任後,來台陸客團急凍人數銳減,不少旅行社為了搶生意不但包吃包住零團費外,甚至倒貼陸方人頭費。過去零團費陸客團只需支付機票費用,而現在因競爭激烈,台灣許多旅行社不得不以買人頭方式搶客源,再搭配當地店家安排購物行程。有導遊大嘆,現在的時空環境已經大不相同,除了難有利潤外,還得倒貼老本。

旅遊業者坦言,若要撈回這些成本,就得看陸客在台購物的成效,從中抽佣回補獲利,更表示「完全是賭運氣、賭機會」,若沒有團就等於沒有機會,人事成本照樣得支付,但既然都是虧損,業者多半還是會碰碰運氣,至少還有機會。業者也透露,若有團員賴在車上不肯下車到購物點採購,導遊就會祭出台灣法規,向成員表示車輛怠速不得超過三分鐘,並且關閉車內空調,逼得他們不下車也不行。過去陸客出手相當闊綽,但近年以不如往常,團員購物狀況,績效如不理想,導遊背負相當重的壓力。

陸客團來台數銳減 業者倒貼老本搶客源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網路)

近期導遊與陸客常有糾紛,多半來自經驗不足的導遊,或是EQ較差,擺張臭臉給陸客,甚至口出惡言,而經驗豐富的導遊則各有應變方式,其中一名導遊表示,對於不積極出手消費的陸客,就要以越客氣得態度去對待,讓對方不好意思。而近年不少陸客偏好自由行,業者也表示,倒貼人頭費期待陸客出手購物,不僅高風險更只是自砸招牌。

【101傳媒/整理報導】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台灣山林走向世界?台灣高山國際觀光的想像


台中市政府與南投縣政府分別於今年7月、9月三讀通過「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現正報請政院核定。然而,一旦中央政府審核通過條例,接下來就是強制登山保險、強制雇用領隊隨同等規範來限制登山活動;前述一旦執行,台灣政府便將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門,緊緊地關上了。
行走在西班牙9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上42天,我思考著,如果台灣能有一條連貫古道的環島路線,可以安靜、放心、好好獨自地走路該有多好。
回來台灣後,我看見有一群人已經做了10年的踏查,把環島古道路線找出來,並推動「手作步道」,希望步道純粹是人與自然平等的連結,而不是使用水泥造路、水銀燈照明等,以「人定勝天」的不安全感去侵入自然。
在山上老家住了些時間,每天下午都是雷陣雨;歐洲生活兩年,沒有遇過這樣的雨勢。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在才意識到這樣的雨是屬於這裡,是熱帶國度才擁有,就像台灣的山。
台灣因為跨越北迴歸線,山岳海拔高,同一座山,不同海拔就有不同的氣候帶、植群帶。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發展出了6種植群帶:楠榕林帶、楠儲林帶、櫟林帶、鐵杉雲杉林帶、冷杉植群帶、高山植群帶。如此環境,生長出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擁有的動植物:黑熊、水鹿、長鬃山羊、相思樹、山櫻花等等。
在1個小時的腳程裡,便可看見要到不同經緯度國家才見識得到的豐富林相。國際知名旅遊書出版社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出版的「台灣」旅遊書,不斷形容台灣的山是世界級。甚至還有英國的學者花了超過14年的時間,來研究台灣的山,讚嘆台灣是如此的特殊 。
蘇格蘭西高地(West Highland Way)。(攝影/黃一娟)
我坐車環島時,認識一名新加坡女孩,她來台一個禮拜,最重要的行程就是爬雪山;在蘇格蘭西高地(West Highland Way)健行時,一位來自菲律賓、在阿姆斯特丹念書的男孩告訴我,他和許多菲律賓的朋友都常常到台灣爬高山。
但是我發現,事實上台灣人對於山十分陌生。歐洲發展蓬勃的健行文化與氣氛,在一座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山林的台灣島上,相對薄弱。我思考各種可能,極欲找出其歷史脈絡。

入台灣山林如同出國,簽證不可少

過去台灣在清治時期,封禁界線,不淮漢人進入番界;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台灣豐富的山林資源,設置隘勇線阻絕原住民的活動範圍,而後深入山林,於部落設置「駐在所」進行管治。中華民國來台後,駐在所成為現在的派出所,戒嚴時期則設置許多檢查哨,嚴防共產主義人士躲在山林。於是進入台灣的山林,都像是進入國界一樣,要先申請「簽證」——於警政署申請入山證,而國家公園以生態保育為由,要申請入園證。直到2016年的今天,少數的山林入口的檢查哨依然存在,進入山林依然要申請簽證。
這幾年比較多人踏進山林了,發生意外的頻率也增高,可惜我們並沒有藉機思考如何進行山林教育,提升台灣人與這片土地的連結,進而提升台灣人的自我認同,而是有如台中市政府、南投縣政府提出「登山活動管理自治」草案,強制登山者加保登山保險、聘雇領隊、不得任意開路等,台中市政府甚至有意將國家公園以外的高海拔山林列入管治,以防發生意外。
這讓我好奇,當台灣人面對山林的種種變動,究竟管制是否是最好的辦法呢?
在台灣,多數的山林為國有地 ,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進行嚴格的山林管制,這其實已逐漸不合時宜了。過去政府害怕共產黨躲匿深山,但今天已開放陸生交換、中國大城市的人自由行,眾多對岸人士暢遊阿里山、陽明山等山林,此理由已經不在;而以維護原住民利益為由的管制思維,則是建構在不尊重原住民自治主體之下,也應該要轉變。
台灣過去因為長期實施山林管制,入山要申請、長期限制使用地圖,也因為過去台灣有許多歷史抗爭事件是發生在山林,山與死亡的連結,深植於社會集體潛意識裡。社會對於「山」的印象,是恐懼、危險,這些都縮限了台灣健行文化的發展。
過去管制的目的,是基於國家安全,今天仍有那麼多的條例,甚至還欲再多設置法案限制登山者,是基於「國防目的」嗎?還是把登山者視為麻煩製造者,認為「封山是最好的,不要來爬就沒有危險」呢?
我認為目前的登山問題,在於政府認為自己有責任「嚴密」保護人民的安全,且整體社會缺乏責任自付。於是,當沒有充分準備就上山的登山者,因飲水不足、或是掉了眼鏡、或是腳破皮,而要求山難救助時,政府便動用直昇機、大批「消防人力」提供「服務」。
既然整體社會因為過去戒嚴時期的山地管制政策,缺乏山林教育,部分登山者因無知而濫用國家資源,政府要做的,絕對不是再回到戒嚴時期的管制,而是要從根本做起:進行登山教育,以及建立專責的山難救助隊
我旅歐近2年,曾在蘇格蘭、瑞士、西班牙等地健行,包括蘇格蘭154公里的西高地步道(West Highland Way)、瑞士世界自然遺產之一阿萊奇冰川(Aletsch Glacier)周圍步道皆未需要申請通行證,連貴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西班牙朝聖者之路 (Camino de Santiago)也沒有任何拒人門外的門檻。反觀台灣,既管制入山,又時常封山、封路,以雪山西陵為例,一封就是10年(編按: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近日表示,預計今年底、明年初重新開放)。
關於封山、封步道,我的想法是,政府要提供封閉的原因,告訴我們為什麼要封閉。尤其在颱風過後許久,有些山林步道還是封閉,完全不知道是因為道路崩塌不能走?為了休養山林,暫時不開放?或只是公務員圖便宜,乾脆封山?休養山林應當尊重,但若是因道路崩塌而路線消失,可以再把路線找回來。如果把原因說出來,民間與政府可以一同想辦法,畢竟維護台灣這片山林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每一位台灣人都應該要守護。
而台灣的高山健行較難發展起來,除了以上談到的管制問題,我想其中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台灣的勞動條件。
高山行程通常需要2天以上,中程3至5天,長程的可以有10天到30天。台灣的工作環境是工作1年後,有7天帶薪假,相較於外國如英國,1個月有2天的帶薪假,大不相同。英國除了有薪假,還有週休二日制度,累積下來,每個月可以有4天以上的休假,或是每3、4個月有1個星期至2個星期的休假,在英國這是很正常的。不只是英國,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天數長的休假制度,因為有充足的休憩時間,觀光與健行活動,相對地也會蓬勃,發展也會相對深入。

世界級台灣山林能否進入世界?

因為我們對台灣的山如此陌生,健行文化自是不若歐美國家發展;更可怕的是,我們一直呼喊國際化、觀光轉型,但我們卻準備限制登山,把世界級的山林封閉於世界之外。
根據研究,台灣是世界唯一實行山區管制的民主國家,在歐洲,即使是海拔4,809公尺的白朗峰,也完全沒有任何登山管制。入山管制、封山、封路,是現存登山活動的門檻,也是台灣站在國際舞台的阻礙。2011年,世界知名的自助旅行出版社羅浮指南(Rough Guides)的「台灣」旅遊書中,便提到了「入山證、入園證申請的大量離奇的錯誤資訊,是外國人無法攀岩台灣最高峰的主要原因之一」。
試問,有多少台灣人能夠明白入山、入園證的申請流程?更別說外國人。況且,山林管理單位多,行政作業複雜,一再墊高台灣山林推往國際的門檻。
警政署網站入山證申請的頁面,沒有英文版;而到國家公園登山,除了入園證,還需要入山證。外國人到台灣登山,沒有中文閱讀能力,便無法自助在台灣登山,因為入山、入園證申請期限在出發前5天至1個月。這讓許多初到台灣,想見識高山之美的外國自助旅行者,完全無法臨時起意、自由成行
即使能夠在出發前1天做申請,也必須親自到管制區臨近的派出所;而這些派出所,往往距離登山口遙遠,又交通不便,一來一往,就是1天以上的時間。例如:擁有500年歷史的浸水營古道, 入山證申請是在歸崇派出所,這是好幾個山頭的距離啊。更遑論,有些簡易登山路線,例如:嘉明湖,畫分為入門A級路線,但外籍人士必須在台灣人帶領下,才能進入 ,對自助旅行者極不便利、不友善。
台灣的登山者,大多自組團,或跟商業團,又不會有語言問題,難以體會身為語言不通的國際自助旅行者,在台灣旅行、登山時會面臨的困難。台灣這些年來不斷呼喊要國際化,又因為陸客源驟減,極欲作觀光轉型,但試問,自己是否真的瞭解旅行者的需求?是否真的看見了台灣的瑰寶是什麼?
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國際地位低落,但我們難道不能便利旅行者,給予充分的交通、住宿資料、簡化任何冗長的行政作業,吸引外國旅行者自由自在地探索台灣山林嗎?
非但沒有如此,我們還看到台中市政府與南投縣政府分別於今年7月、9月三讀通過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時代力量黨團日前也曾準備提出類似的登山管制條例草案。然而,一旦中央政府審核通過,接下來就是強制登山保險、強制雇用領隊隨同等規範來限制登山活動;前述一旦執行,台灣政府便將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門,緊緊地關上了。
當時代力量黨團於紐約街頭疾呼台灣進入聯合國的口號,是否曾思考,也許降低山林管制進而全面開放,吸引外籍旅行者,讓台灣山林成為人來人往的「聯合國」,進而提高國際地位?
總結以上,登山可以是處理台灣意識、國族認同、觀光轉型的途徑。如果台灣政府願意向歐美健行文化發展發達的國家取經,改革山林管理,如果願意撤銷以「國家安全」為由的入山證申請、以「生態保育」為由的入園證申請,改採登記式入山,降低登山門檻,讓外籍人士與台灣本國人享有同樣的登山活動權利,如果願意同時向下紮根,好好地向社會、年輕學子做登山教育;那麼,台灣將迎接不一樣的未來。

想像一個以開放自省態度面對山林的社會

一個以開放心胸與山林、自然連結的國度,是擁有什麼樣的環境與氣度呢?我想像的是,以台灣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旅遊中心是否都能提供山林步道的資訊,以及有路線地圖、交通方式與守護山林的指導手冊?
想像每個山林區域都書寫一本薄薄的散步路線小冊,可以放進口袋攜帶;每間書局、登山用品店都可以找到一櫃書,裡頭是台灣各個山岳路線、山林古道、步道的導覽書,並且擁有不同出版社發行的不同版本與各種不同比例的地圖。同時也能好好思考「步道與國際行銷學」,把台灣打開來讓世界看見,讓台灣的觀光不只是小吃與夜市。
我說的這些都是有跡可循,並非空想。愛丁堡的旅遊中心免費提供資訊簡單的手冊,資訊較詳盡的像是散步路線小冊、導覽書,則是使用者付費。至於健行步道的規劃,以西高地健行步道 (West Highland Way) 為例,起點提供免費的步行路線、住宿、飲食、飲水、交通資訊,中間站可以找得到當天、隔天的氣象預報、健行者需要的糧食、行動糧、裝備,沿途設有清楚指示的指標、該區域的導覽解說牌,終點小鎮可以找到步道紀念品,還有步道、行經區域的歷史與故事書、兒童繪本等,另外每個步道也都有自己的官網。
健行其實不只是運動,也不只是人與自然連結,同時也是瞭解一地歷史的機會。
此外,我在蘇格蘭的西高地健行步道九天的旅程裡,看見他們經營很好的項目「Baggage transfer」(行李運送)。健行者不需要負重,有專門的運送行李公司,可以將你的行李送達到你每天住宿的地點。這個在台灣的可行性可能不高,但至少可以看見健行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程度。
在台灣,山林健行的環境不同於蘇格蘭,自然需要發展出適合台灣的運作模式,但我想我們可以參考健行運動發展蓬勃的國家,看他們如何提供更多的資訊,讓健行運動落實在生活每個角落,並且將對外國旅行者的門檻降至最低。
我內心不斷湧現在愛丁堡國家博物館參觀的蘇格蘭土地歷史常態展。蘇格蘭高地的自然風光揚名國際,很多人都以為蘇格蘭高地一片草原,是因為氣候太冷、風太大而造成的自然景貌,但事實上,過去的蘇格蘭曾是一片茂鬱的森林,棕熊、狼都曾在裡頭生活著。
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人為因素。18、19世紀大量砍伐森林、放牧綿羊,地主為了放牧地益,收回土地,政府執行 「高地清理」(Highland Clearances) 計畫,驅逐佃農,不走的就放火燒屋,強迫移民,許多人遠離家鄉到城市工作,更多人被安排遷移到加拿大、美國等重新生活。現在在高地上,看見的自然景致、廢墟、空屋,大部份都是經過那段歷史。
在今日的蘇格蘭,棕熊和狼都因人為破壞的關係而絕種了,當地人也開始努力復育森林。常態展有一個很大的玻璃櫥窗,展示在茂密的森林裡,狼追著紅鹿,棕熊正兩腳站立、像在抓什麼似的,野稚在林中散步,音響傳來的是林中動物的鳥鳴、熊吼,旁邊有個解說牌告訴你:「如果蘇格蘭沒有受到人為破壞,今天會是這個樣子。」這反映了蘇格蘭人是如何深刻地在反省、疼惜自己生活的土地。
我內心想像著一片願景,那是每座山林都有原住民部落守護著,我們可以走路穿過一個又一個的部落、一座又一座的村莊。我們心中踏實於自我認同、土地認同。我們找到過去屬於自己族群的文明記憶、以及台灣土地的歷史記憶。
我們可以讓15、16歲的台灣孩子,就像蘇格蘭的孩子一樣,青春洋溢地在車站簇擁著,背著裝備,準備和三五好友到山林健行、露營,而不是在補習班前大排長龍;我們可以展開地圖,看見一個偏野的湖泊,背起裝備就往山林出發,享受自己與自然的連結,就像我所認識的兩位18歲的德國女孩,相偕來到蘇格蘭,以這樣的方式旅行著。
我想像我們與大自然緊密連結著,謙卑,但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