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可夢 最棒的台灣導遊
孫振義
寶可夢,一款全民抓怪的遊戲,在農曆7月間應景似地風靡全亞洲!此遊戲一改過去常見的網路虛擬世界版圖,其嫁接了Google地圖資訊與手機GPS系統,讓遊戲玩家必須走出屋外,故創造了一幅幅低頭殭屍的街頭奇景。
台灣的民間活力總是不讓人失望,不消幾日,便能見到一則則「運用」寶可夢風潮衍生而出的商業氣息,例如:在商店附近撒花增加怪物出現頻率,以吸引玩家光顧消費,甚至主動提供抓怪地圖來推廣商業街區,都可讓寶可夢不再僅僅是一款讓人消磨時光的遊戲,而能藉此轉換某些人封閉的模式,逐漸走向實體開放的環境。
一個清醒的政府,當如同積極的商家般,當見到一件新奇的事情時,應不只本能地防堵其所之衍生問題,更要積極地思考它能否成為政府的工具。
為了拚台灣觀光與經濟,其實可試著運用寶可夢遊戲資訊,甚至與遊戲公司積極地合作,作為台灣在國際旅遊或國內旅遊的吸引特色。既然遊戲可以帶領民眾走到戶外,為何政府不積極地將民眾引導到更舒適、愉快、安全、高效率抓神奇寶貝的地點,讓民眾健康、娛樂又開心。例如建議讓「大蔥鴨」被限定以較高頻率地出現在宜蘭三星,或許更能夠讓遊戲與生活情境合併。
台灣素來以生態生物多樣性聞名,而寶可夢怪獸如同一般生物也各有屬性。若能透過與遊戲的結合,促使系統讓怪物出現頻率更吻合生態環境習性,那豈非在寶可夢遊戲中暗植認識台灣生態環境的基因?
可愛的「胖丁」或許能夠輕易在光華商場碰見,但要找「穿山鼠」可能就得在到木柵的山邊;若是「大嘴蝠」在九份的山洞旁出沒,「瑪瑙水母」就可能只會常出現在淡水的海邊等等。
以神奇寶貝出現概率對應其應屬之台灣生態環境,則遊戲就不單只是遊戲,而是認識台灣環境的絕佳媒介,也將是環台旅行的驅動力。
假日則可配合短、中、長程散步或旅遊路線,妥善安排補給站與神奇寶貝出現概率,鼓勵全家前往彰化尋「小海豚」、到屏東墾丁抓「大鉗蟹」、去高雄夢時代等「引夢貘人」,拜訪台大的「椰蛋樹」等等。讓民眾做做寶可「夢」時也可以有些意義。
或許政府可能會將「寶可夢」熱潮當成是被一陣風潮吹起的飛天豬。雖不知抓皮卡丘的遊戲能否熱過中秋,但確實有許多民眾仍在寶可「夢」中。然而,當我們無端瞄見飄在空中的神奇寶貝,若不能乘機使之為政府所用、成就多贏的事,豈不是可惜了這陣風?(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