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網約導遊」真來了 導遊自由執業值得期待

「網約導遊」真來了 導遊自由執業值得期待

北京新浪網 (2016-10-24 ) 

  原標題:「網約導遊」真來了 導遊自由執業值得期待

  「網約導遊」真的來了。目前,桂林成都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導遊對於自由執業試點最為積極,僅攜程網預計今年認證導遊的人數將達數千人。

  「互聯網+」時代,網約車讓人們享受到便捷和個性化的服務,而隨著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導遊服務業也亟待與互聯網聯姻,這是大勢所趨。

  現行體制下,導遊必須掛靠旅行社才有執業資格。沒有話語權的導遊群體,必須通過旅行社的委派,是夾在旅行社和景區、購物店之間,處於整個行業利益分配體系中最底層的群體。事實上,幾乎每一起由導遊引發的旅遊糾紛背後,都有許多導遊的無奈,換個角度說,他們也是受害者。

  因此,開放導遊自由執業,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導遊可以「單幹」,這直接提升了與旅行社之間的議價權,倒逼後者給予導遊合理的工資收入,保障導遊權益;另一方面,導遊與旅遊企業公開競爭,有助於破解「導遊之痛」,促進旅遊市場有序發展。

  隨著導遊自由執業網路預訂平台的上線,「網約導遊」將像網約車一樣流行,優秀導遊也可能脫穎而出,真正憑藉服務賺錢,而不是依靠遊客購物取得收入。同時,今後遊客可以提前在家裡選擇導遊。遊客可先在導遊預約平台上「貨比三家」,旅遊結束后還可打分公開「好評」「差評」,一方面讓導遊更加註重自身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讓「黑導遊」無處藏身。無論對提升遊客的旅遊質量,還是對凈化旅遊市場、提高導遊服務水平,大有好處。

  然而,「網約導遊」的到來,也預示著互聯網對傳統旅遊業的改造提升進入深水區,這將給旅遊部的監管帶來更大挑戰。開放導遊自由執業意味著導遊市場的競爭將加劇,那些素質不高技能低下的導遊很可能被淘汰,這就要求旅遊管理部門出台更多的同步舉措,激勵導遊加入自由執業這一行列。同時,迅速建立第三方監督平台,並與國家旅遊局「全國導遊公共服務監督平台」對接,平衡旅行社、導遊和遊客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關 林)


詳全文 「網約導遊」真來了 導遊自由執業值得期待-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024/19101998.html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壓榨導遊」「強制消費」為盈利模式的旅遊企業;出事才查處,難治旅遊亂象

出事才查處,難治旅遊亂象

北京新浪網 (2016-10-19)

  原標題:出事才查處,難治旅遊亂象

  從諷刺遊客「一毛不拔」,辱罵遊客是「無賴」,到威脅遊客買翡翠必須人手一件、否則別想離開雲南……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雲南導遊強制購物消費、辱罵遊客事件接二連三被曝光,根據云南省有關部近日通報,涉事導遊及涉事旅行社都已被處罰。

  事件各有不同,但有法不依、有規不循是其共性。比如,根據《旅遊法》,「要求導遊墊付或者嚮導遊收取費用」的行為是要受到處罰的,可是麗江易游旅行社卻涉嫌違反這一規定。再比如,根據今年8月雲南有關部門發佈的下半年「雲南旅遊主要線路和旅遊產品成本價格」,「昆明-大理-麗江」5晚6日游成本價格為:平季價1513元每人、旺季價1703元每人。但是辱罵不購物遊客「無賴」事件中,遊客支付的團費為每人1760元,並未低於官方公佈的成本價。

  如此公然違法違規的行為,為何頻頻發生?恐怕不能止於出事才查,還要多從日常監管上下工夫。有關部門應深入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精準施策,方能解決根本問題。以導遊墊資為例,這種依賴「壓榨導遊」「強制消費」為盈利模式的旅遊企業,平日是否得到過警告?對於辱罵遊客的導遊,是否有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處罰措施是否起到震懾效應?只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對症下藥,才能避免走曝光、查處、通報然後再犯再查的「套路」。

  旅遊業不僅事關地方經濟發展,也是塑造地方形象的一張名片。如果遊客屢屢在同一個地方上演人在囧途,恐怕以後就會用腳投票了。因此,強化政府監管,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既保障旅遊者合法權益,又平衡好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和旅遊從業人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旅遊亂象,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

  摘編自新華社10月18日文/姚兵


詳全文 出事才查處,難治旅遊亂象-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019/19038170.html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醜惡導遊為何屢禁不止?

雲南再曝脅迫購物事件 醜惡導遊為何屢禁不止?

北京新浪網 (2016-10-16) 

  原標題:雲南再曝脅迫購物事件 醜惡導遊為何屢禁不止?

  中新網昆明10月16日電 (木小滿)前有「不買東西比賣淫可恥」,今有「誠意買滿、件數買滿、金額買滿」。時至今日,「雲南導遊」似乎成了一個自帶網路熱點效應的詞彙。每每出現導遊辱罵遊客、強制購物等情況,雲南官方總是迅速處理也制定不少法規政策,但醜惡導遊為何還屢禁不止?
  近日,雲南導遊陳利利脅迫遊客買翡翠,要求誠意買滿、件數買滿、金額買滿,否則就別想走出雲南;導遊黃艷坤(黃偉)稱不消費的遊客為到雲南騙吃騙喝的旅遊騙子,甚至表示自己是學法律的,有很多手段對付遊客;讓「雲南導遊」再次成為網路熱點。

  記者統計發現,加上國家旅遊局9月通報的2起中秋小長假期間雲南旅遊辱罵遊客、脅迫遊客消費案,雲南在2個月的時間內,涉及到辱罵遊客、強制購物等方面的行為已有4起。

  事發後,相關管理部迅速處理。陳利利和黃艷坤被吊銷導遊證,涉事的雲南美倫旅行社、昆明康輝旅行社也被罰款10萬元。

  網上的評論則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有人說遊客愛貪小便宜;有人斥責導遊、雲南旅遊業的不是;但也有人反問:相關管理部門對事件處理的不可謂不迅速,近年來雲南也已推出若干整治「低價團」和強制購物的種種政策,為何強迫購物事件還屢禁不止?

  記者了解到,鑒於旅行社、導遊強迫遊客消費的行為在雲南屢屢發生,2014年1月雲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聯合雲南省監察廳等多部門,規定了「十五不準」,來維護雲南的旅遊環境。2015年,雲南省公佈了《雲南省導遊歸屬管理及導遊公司體制改革方案》,嘗試推行導遊市場准入、退出機制,要求旅行社給導遊發底薪、買社保,並用半年時間集中整治「低價團」。2016年,雲南在旅遊熱點州市陸續成立旅遊警察,並推進重點旅遊景區旅遊法庭或旅遊巡迴審判點的建立和設置。但導遊脅迫遊客購物事件確實屢禁不止。

  對此,有評論人士稱,雲南是中國名副其實的旅遊大省和旅遊地接大省,但由於近年來旅遊市場競爭激烈,以及產品同質化嚴重,旅行社幾乎都選擇降價以競爭攬客。無論執法部門如何雷霆萬鈞地處理每一起旅遊違法現象,可能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雲南需要反思自己的旅遊政策,重新審視市場,找到頑疾和癥結所在。

  此前,在雲南「女導遊嫌購物少大罵遊客」事件曝光后,雲南資深導遊王明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近十年來,雲南市場的惡性競爭,使導遊職業發生了許多變化。導遊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殆盡,只能以購物作為救命稻草。部分導遊甚至缺少正規培訓。

  律師李春光認為,出了問題,僅僅處罰導遊和旅行社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向職能部門追責。應該嚴格管理好旅遊定點商店,對暴利商品店進行查處,嚴厲打擊低價團,將市場上的害群之馬趕出去。(完)


詳全文 雲南再曝脅迫購物事件 醜惡導遊為何屢禁不止?-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016/19007996.html

「旅遊騙子」、「騙吃騙喝的」雲南導遊辱罵不購物團友 遭吊銷導遊證

雲南導遊辱罵不購物團友 遭吊銷導遊證

10月15日(六) 
  • 黃艷坤已被當局吊銷導遊證。(互聯網圖片)
    【on.cc東網專訊】 雲南一間旅行社的黃姓導遊早前不滿團友不購物,竟出言辱罵他們「騙吃騙喝的」。昆明市旅遊監察支隊經查後,決定吊銷涉事黃姓導遊的導遊證,對旅行社罰款10萬元(人民幣.下同)。

    據早前報道,一名自稱「阿偉」的導遊,因對遊客不購物的行為頗為不滿,並稱該些不消費的遊客是騙吃騙喝的「旅遊騙子」。「阿偉」甚至表示自己是學法律的,有很多手段對付遊客。

    昆明市旅遊監察支隊證實,涉事導遊「阿偉」名叫黃艷坤,隸屬昆明康輝旅行社有限公司。涉事遊戲團為「昆明—大理—麗江」6日5夜遊,行程由上月30日至本月5日,團費每人1760元。旅遊監察支隊依據《旅行社條例》,吊銷黃艷坤的導遊證;而旅行社則被罰款10萬元。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消協再發旅遊暗訪報告 購物陷阱最為突出

    中消協再發旅遊暗訪報告 購物陷阱最為突出

    新華網9日報導, 中國消費者協會9日發表2016年旅遊服務再體驗調查報告。30條旅遊線路中,部分線路服務比去年明顯改善,但違反合約、強制消費、更改線路、無證照導遊、風景區環境衛生問題等情況依然存在,其中購物問題最為突出,26.7%的訪員遭遇超計畫購物或強迫購物。
    另外,11.7%的暗訪員明確表示,導遊強迫參加自費專案,41.7%的暗訪員說,導遊反復推銷但未強迫。今年調查發現導遊又有「新招術」,諸如利用遊客的同情心、迷信宣傳、孤立遊客、公開指責等方式強迫或變相強迫遊客消費。
    中消協報告顯示,除強制消費外,這些線路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有:
    ——更改線路、承諾不兌現、黑導遊依然存在,35%的體驗員遇到更改路線的情況;
    ——使用「當地幾星」「准幾星」等模糊用語,入住「星級」酒店,變成普通家庭旅館,23.3%的暗訪員表示,所住酒店的檔次與合同承諾不一致;
    ——存在司機邊開車邊打電話、遊覽車安全帶缺失或損壞等安全隱患,部分風景區存在計程車不跳表或跳表加價等高價宰客現象;
    ——風景區客流量控制不到位,環境衛生有待改善。
    中消協當天還公佈此次再暗訪中,發現的22件嚴重侵害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典型問題,並已將典型問題線索,移交給旅遊主管部門處理。
    (工商)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吳惠林:「大過剩」如何解


    吳惠林:「大過剩」如何解

    陸客不來,飯店空無一人。資料照片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肆虐以來,全球經濟浮浮沉沉、一直陷在不景氣的泥淖難以脫困。儘管各國用盡各項救經濟政策,依然見不到曙光。是經濟學家和經濟學者無用、或是用錯了藥方?一直爭論不休。其實,自1929年全球經濟大恐慌出現,就掀起經濟論戰。經濟恐慌的現象是「大過剩」,也就是東西生產過多而滯銷,於是演變成廠商關門、失業激增、所得減少、價格普遍下跌,而且跌至近於零,所謂的「通貨緊縮」於焉出籠。當時的現象被描述為市場機能失靈。而過剩的供給如何消化,出現兩種主張,一是讓時間將過剩消化,或是作為垃圾處理掉(價格降為負值),或是價格持續下跌、吸引「有儲蓄者」進場購買;另一種是由政府出面來「創造有效需求」,讓生產者不退場且維繫就業,甚至於提供工作機會吸納失業者。歷史證明後一種政策被採用,這就是「凱因斯理論」受到重用,從此以後政府站上經濟舞台,以財經社會公共政策來調節經濟景氣,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就成為理所當然。撒錢救市惡性循環
    正如凱因斯明白告訴我們的「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也就是說他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是短暫效果的政策,長期或將出現後遺症,而且這帖藥方的診斷及藥量是透過數學方程式來得到的,難免出現用錯地方或藥量過重、過輕。不過,1930年代大恐慌是過去了,至1960年代似乎都是經濟美好時代,而凱因斯理論被認為居功至偉。雖然1970年代出現「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兩者同時來到」的難解場面,凱因斯理論受到質疑,更曾被錯認為凱因斯理論已被丟棄,其實它只是被後繼者修正,根本的「政府干預」、「政府救市」不但沒丟失,另換以「印鈔救市」來刺激經濟,而QE(量化寬鬆)政策就是代表。多年來讓全球被氾濫的鈔票淹沒,而政府債台高築蔚成另一種全球化,「災難時代」也悄悄來到。「五鬼搬運」、「金錢遊戲」、「泡沫經濟」與世人常相左右,撙節政策被認為將窒息經濟,而政府繼續撒錢卻像是酗酒、吸毒,只能讓經濟一時迴光返照又再昏死過去,經濟體質也愈來愈衰弱,真不知會伊於胡底了。在台灣,自新政府上台以來,陸客在中共管制下來台人數銳減,致使觀光旅館、遊覽車等呈現「大過剩」,業者抗議、陳情,甚至八個縣市首長連袂赴中請託中共高抬貴手,送人來台觀光救助。這是典型的凱因斯式「創造需求」藥方,如同全球各國政府一直以來使用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救經濟,其下場已可想而知,而且還不是台灣政府創造,是乞求對岸政府創造,其結果之淒慘和不堪很明確的可以預料。不只是「以民逼官」、「以商圍政」,台灣住民永遠吸吮奶嘴,任人役使,更會是像酗酒、吸毒般地癱瘓、等死也!應改由供給面下手
    其實,國內觀光產業前幾年大舉投資,造成產能過剩,就算中客不減,以來台旅客千萬人、2人一間房、平均停留7天來推算,每晚全台平均約需9萬間客房。但根據觀光局統計,早在前年底,全台觀光飯店加上一般旅館的客房數已達16.8萬間,這還不包括民宿的2.3萬餘間;遊覽車也是一樣,開放中客後更是大增4成。期盼新政府千萬不可屈服,更不要流於只要會吵就有糖吃,應該朝向「去化已有的超額供給」,由供給面下手才是正辦。

    搶做日客生意 觀光局推獎勵旅遊



    搶做日客生意 觀光局推獎勵旅遊



    陸客少了,來台日客卻因觀光局對日本強力行銷推廣,帶動日本來台觀光旅行市場成長,進入第4季,日本來台「修學旅行團」與「農業團」更較去年成長,趨勢所及,使接待特定日本團的導遊人數不足,在旅行社爭搶導遊情況下,日語導遊帶團出差費亦水漲船高。
    為爭取更多日客來台觀光旅行,觀光局除將持續爭對日本各級學校推廣來台的修學旅行,以及企業商機來台獎勵旅遊,新上任的觀光局長周永暉並率員赴日本,並於昨(7)日在東京與日本旅行業者舉辦座談,並整合航空公司與旅行社資源共同推出「4人同行1人免費~年末優遊臺灣」促銷專案。而鑑於日本有不少鐵道迷,周永暉在日本亦積極推廣台灣鐵道觀光,並希望透過與日本多家鐵道公司結盟互相行銷觀光。
    另外,觀光局更鎖定日本企業、地方縣市與各級學校,針對獎勵旅遊、員工旅遊、包機旅遊,以及修學旅行等不同目的來台旅行團給予實質經費預算補貼,此一「只要來台旅行就獎勵」的策略收到不錯效果。根據觀光局統計,今年1至8月來台日客人數突破120萬人次、年增19.7%,年底可望達180萬人,明(2017)年更上看200萬人次。
    據調查,接待正常日本團的導遊每日帶團出差費用大約為800元左右,但因近期來台日本團增加,有些旅行社為找導遊喊出每天2,000元的價碼,是近年少見行情。
    觀光局早自去年起即加強對日本的行銷推廣力度,在媒體文宣主打以影視行銷、名人代言,並促銷玉山與日本富士山、台北101大樓與日本晴空塔締盟,以提高市場能見度。
    陸客來台旅行市場急凍,觀光局如何開拓新客源「補洞」,備受關注。對此,觀光局官員表示,除配合新南向政策拓展客源,並推出擴大國旅市場方案外,觀光局亦將持續耕耘日韓港星馬及歐美等既有主要目標客源市場,同時採取「一程多站」策略,與鄰近國家合作爭取長程旅客亦停留台灣。

    分析:台灣為何不再是大陸客長假出遊首選

    分析:台灣為何不再是大陸客長假出遊首選

    • 2016年 10月 8日


    台北地標建築101大樓下的中國遊客。Image copyrightAP
    Image caption台北地標建築101大樓下的中國遊客。

    中國國家旅遊局發佈10月8日發佈數據,從10月1日起到7日為止的大陸十一長假,大陸赴台旅遊總數僅為7915人次。根據台灣移民署的統計,去年中國十一黃金週期間,僅10月1日一天進入台灣的大陸遊客就達到1.6萬人次。
    大陸官方認為,台港澳三地已經不再作為長假出境旅遊的首選,呈現「周末化,短期化或出境中轉站的趨勢」。
    這樣的數據也在台灣的各大網站掀起討論,有些網友認為這或許代表了台灣的旅遊觀光潛力:「也許我們的景點就是那些」,甚至認為之前的赴台旅遊高峰只是大陸政府對當時馬政府的「施捨」,其實台灣旅遊本質上還是跟其他國家較缺魅力。
    也有網友正面看待,台港澳都一起下滑:「還蠻正常的,到台灣玩只是周末休閒,距離太近了,本來就不是長假首選旅遊地,去歐美玩的比例本來就高」。

    政府要「營銷」



    旅遊巴士縱火事件給台灣旅遊業形像帶來打擊。Image copyrightGETTY
    Image caption旅遊巴士縱火事件給台灣旅遊業形像帶來打擊。

    台灣旅行同業全聯會發言人李奇岳接受BBC中文網記者訪問時表示:「陸客下滑最主要是受到政策不穩定跟之前 台灣的火燒車事件所影響,對於台灣旅遊造成不小打擊」。
    他回憶過去的大陸十一長假:「那時遊覽車可以叫到一天16000台幣(約合510美金)都不成問題,甚至想訂遊覽車還訂不到,當時住宿甚至我們想先付,都排不到日期。」
    對於這樣的數據,他也建議台灣政府需要趕緊拿出對策,在營銷台灣上要更花心力,緊抓陸客赴台旅遊的黃金市場。

    自由行漸興起?

    在近來,來台灣自由行的陸客也持續穩定成長,BBC中文網記者上月底也於花蓮碰見一對來台灣自由行的母子。來自上海的女子劉曉就表示:「我就包車,想去哪就去哪,很自由」。
    她說:「之前就聽說台灣的風景很漂亮,就很想帶媽媽來看,我們在花蓮待了三天,一大早包車去賞鯨,下午又去太魯閣(國家公園),吃吃當地的海鮮」,一共要在台灣待十天。
    當天記者是在火車上與他們相遇,他們認為跟當地人溝通聊天是很棒的經驗:「這也是參團體驗不到的,大家都會倚賴導遊,但其實台灣人都很熱心,樂於助人,介紹更私房景點」。他們也特地搭船去離島蘭嶼與綠島,更在綠島待上一天、愜意浮潛。
    某大旅行社資深導遊向BBC中文網記者表示,台灣的旅遊型態這幾年已經愈來愈精緻:「像我們都開始接深度旅遊團,比如高爾夫旅遊、醫療旅遊等,旅遊型態上當然也是會慢慢轉變,有新市場」。
    談到自由行取向,該導遊也說:「有高消費能力的陸客,當然會想訂好的民宿,吃更高檔的台灣料理,自己決定想去的地方,台灣是可以慢慢玩的,不只是歐美客,連陸客也開始更想細細品味」。

    旅行社的「觀望」



    台灣旅遊界人士遊行抗議新政府導致大陸旅遊人數急劇下降。Image copyrightCNA
    Image caption台灣旅遊界人士遊行抗議新政府導致大陸旅遊人數急劇下降。
    9月中旬台灣爆發的旅遊業者遊行,有人舉著「沒有工作,沒有生活」的標語。Image copyrightAP
    Image caption9月中旬台灣爆發的旅遊業者遊行,有人舉著「沒有工作,沒有生活」的標語。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則向BBC中文記者表示:「港澳台三地旅客下滑各有其因素存在,台灣旅遊下滑的原因還是在大陸旅遊業者目前處於觀望政府狀態」。
    他認為:「由於兩岸的政治上目前比較緊張,雖然中央政府沒有明說『不鼓勵』,大陸旅遊業者多少也是會『揣摩上意』,不敢在這時候任意出團,否則就是『政治不正確』」。
    范世平覺得大陸官方認為台港澳旅遊「周末化」、「短期化」也不太凖確:「往年十一長假去香港、台灣可是相當踴躍的,市場一直都在,只是看政府或是業者要如何操作」。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零團費元凶 中資「一條龍」殺盡台灣旅行業



    零團費元凶 中資「一條龍」殺盡台灣旅行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0ecHhSVlI

    當台灣旅遊業者上街高呼生存不了,有業者向香港《蘋果日報》透露,早在幾年前,在開放陸客中期,已被港資或中資的「一條龍」企業賺走陸客市場的盈收,陸客不來最受影響的都是這些一條龍;而不少陸客團所參加的「零團費」,更是直接影響到台灣的旅遊品質,有學者指這次或是契機去改善。

    中國旅行團要到台灣,會先由在中國的旅行社招客組團,它們稱為「組團社」,再由在台灣的「地接社」接待,一條龍企業通常都是最大的得益者。新北遊覽車公會理事長馬景仲指,「它們有它們的額度,組團社都跟他們配合」。陸客團就此成為這些一條龍企業的囊中物,「人都是它們的」。

    馬景仲又說,在開放陸客的最初四年,台灣旅遊業界是真正有利潤,「中國一條龍插手進來後,是沒有賺錢的。(一條龍)買飯店、買餐廳、藝品館(禮品店)、遊覽車,控制價格。」一個制式的8天7夜陸客團,每個人的成本為1萬元新台幣,而零團費業者則另闢途徑謀取利潤,「跟藝品店借錢,借錢後跟藝品店簽約,一個月拼團數,給你兩百團、三百團,還那個金額,賭『每團遊客消費多少錢』 ,造成惡性循環」。

    不購物就不能離開,這是中國旅行團到香港時常會發生的事情,零團費在台灣也引伸出同樣結果,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簡博秀就指,由於台灣土地較香港寬廣,一條龍業者都能巧妙地避免讓旅客光顧其他商店,「從機票、遊覽車、去哪裏吃飯,過程中的食衣住行,都是一家包辦,所有你逛的店都是我的。」

    一條龍更帶來安全問題,「遊覽車出事,都是陸客團的業者,都是專門跑陸客」,馬景仲還指,中國的組團社都是「共產黨國有的旅行社」,他認為中國政府在追究台灣責任的同時,也要檢討「為甚麼放任一條龍拿這麼多的配額」。

    而這些一條龍企業的收入,並沒有流入台灣,「在中國交了5、6千人民幣(約2.5萬至3萬元台幣),得到的對待等同零團費。錢去哪?就要問中國,錢沒有來台灣。」

    泰國上月起也出狠招打擊零團費,查扣2,000多輛旅遊巴士,並凍結一間涉嫌經營零團費業務的公司近過百億元泰銖資金。馬景仲和簡博秀都提出,現在對台灣或是一個契機,可以趁機整頓惡習,馬景仲希望台灣政府能更嚴格執行,「錢沒有進來,就不要讓他來,這樣才能改善基本問題,有錢以後服務水準才能提高」。

    簡博秀也認為,這次也是一個機會,可以整頓零團費這種惡習,「可能這剛好是台灣的一個機會,看看有沒有辦法調整它的結構,零團費不是這麼有品質的事情,多一點錢,旅行社就能增加服務品質,整個消費結構就會改變。」而觀光旅遊業者也要調整心態,明白不能只仰賴中國市場,或凡事都要仰賴政府。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