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我遇到了詐欺,被騙走所有存款......

我遇到了詐欺,被騙走所有存款

作者:林明月(教師)
我遇到了詐欺,被騙走所有存款,第一個時間點的感覺是「驚恐」!那是一種一個人若沒經歷過難以有的感覺,沒有了安全感─努力的累積化為烏有,生活馬上陷入困難,人生原有的規劃被打亂。沒有了對人的信任感─瞬間感覺到處都是壞人,輾轉難眠,受傷害怕,深夜會突然間尖叫起來。
第二個感覺竟然是「羞恥」!受害了連親友都不敢說,因為擔心週遭人的眼光跟那種「你怎麼會這麼笨」、「你都沒在看新聞喔」的言語。那種受過高等教育卻被詐騙集團欺騙的恥辱與自責,深深啃蝕自己的心靈。甚至覺得這個羞恥的記憶會伴隨我一輩子。想想吧,那些遭詐欺的名人,是否只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八卦與欷噓?你心底是否覺得那些人太愚蠢、太單純,而你自己是絕對不會這樣的?
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想的,我曾經掛掉很多一聽就是詐騙的電話。但是,當一個聽起來很專業,同時又擁有你所有個資,知道你的消費行為,你以為是正常的銀行專業人員在試圖幫你解決問題時,故事就沒有那麼單純了。詐騙集團的詐騙手法不斷翻新,故事情節的鋪陳,人物的扮演,都與現實生活越來越像,而我的個資卻那麼容易在別人手上時,我們的執法單位技能有提升嗎?破案率有增加嗎?
或許是因為這種覺得詐騙大概只有無知或貪心的市井小民,或單純愚蠢的人身上才會發生的事情,所以警政單位跟立法部門,對於詐騙的橫行不打算積極作為?某種程度上甚至表達束手無策,只能請民眾要自己小心,做各種提醒,而沒有積極的打擊犯罪的決心?
警方告訴我,他們能做的很少。犯罪者往往透過國際的電話跟受害者聯絡,而臺灣的法令保障隱私權,不能讓警察監聽有問題的電話。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理由,但是我請求警方跟立法單位要想辦法減少詐騙集團的出現。那些人既然有能力把故事講得那麼好,扮演專業人物的角色維妙維肖,又能表現出有真誠的態度,知道所有事情的眉角,我實在難以想像他們不能在社會上找到工作維生。但是,詐騙的獲利實在太驚人了,讓許多有才能的人投入其中,錯誤使用他們的才能。
以我的例子而言,法院判協助提供人頭帳戶的人3個月徒刑,或易科罰金,每日1000元。協助者賺取5萬元的佣金,卻只需要付3萬元的罰金代價,何樂而不為?至於主嫌,那當然是抓不到了,事件是不了了之。所有被詐欺的人,雖然報警了,一開始很希望能有機會破案,但後來都知道錢是找不回來了,公義更是離他們很遠。他們竟然要為被騙感到自責。想到這,我就為那些受災戶感到椎心。
看了這則新聞的人,也看了……. 
司法軟弱絕非全民之福
趙少康:台灣騙子滿天下
網路標錯價,不應強制業者履行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