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來這兒 緬懷大師、名伶、民國味


來這兒「文化掃墓」 緬懷大師、名伶、民國味

  • 墓園可以沉澱心靈、憑弔古人,台灣近年出現「文化掃墓」現象。

  • 周夢蝶、王雲五、郎靜山、孟小冬等人埋骨的淨律寺,宛如一頁民國文化史。


東京有青山墓園、巴黎有蒙帕納斯墓園。每一個大城市的郊區,總有一處埋葬名人、藝術家的墓園,讓旅人看盡城市繁華之後,還有可以沉澱心靈、憑弔過往的地方。位在樹林鎮的淨律寺樂山公墓,就是這樣一處地方。

這裡是教育家王雲五、一代名伶孟小冬、攝影大師郎靜山等人的最後歸宿;一座墓園彷彿一部民國史,吸引許多陸客造訪。詩人周夢蝶也埋骨於此,打去年開始,文友詩迷相約每年於清明節這天為周公掃墓,帶上他最愛的高粱酒、詩集,也開啟台灣「文化掃墓」的風潮。

王雲五墓誌銘 曾入國文考題



從山佳火車站出來右轉、步過跨仙橋,可看到寫著「淨律寺」的牌匾。沿山坡走一小段路,山牆上蒼綠的苔癬之間,突然跳出「王雲五先生墓園」七個大字。以「王雲五大辭典」名留青史的王雲五,和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王雲五墓誌銘由其得意門生、中研院院士金耀基撰寫;洋洋灑灑上千字,把王雲五名言「人生斯世,好像一次壯遊」刻於其中。這篇墓誌銘文好、字好,曾收錄於「民國人物碑傳集」等書中,還曾被當成國文考題。

中研院院士金耀基為恩師王雲五寫的墓誌銘。記者陳宛茜/攝影


相較之下,位於樂山公墓中間的「冬皇」孟小冬之墓,簡樸低調。墓碑僅刻上張大千題字的「杜母孟太夫人墓」,連孟小冬的名字都找不到,墓前鮮花卻終年不斷。電影「梅蘭芳」上映後,劇中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動人愛情,吸引許多陸客來此憑弔。

孟小冬最後嫁予「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未葬於汐止的杜月笙墓園,反倒跟杜月笙女婿金元吉之墓比鄰而居。據說金元吉生前愛聽京戲,而孟小冬與尚在世的金元吉之妻杜美霞感情深厚,因此做了這樣的安排。

孟小冬墳墓之字為張大千所題,終年鮮花不斷。記者陳宛茜/攝影

孤獨國不孤獨 周夢蝶伴郎靜山



公墓左方立著一間供奉骨灰罈的「靈壽塔」,外型是一間不起眼的水泥房子,卻是周夢蝶、郎靜山最後的歸宿。

周夢蝶義子曾進豐表示,周夢蝶是佛教徒,想為他尋找佛寺埋骨。看了幾處氣派的佛寺總覺「不對」,看到極簡的淨律寺才覺「就是這裡」。靈壽塔沒有多餘裝飾,符合周公風格;地理位置依山傍水、視野開闊。在此處眺望山下塵世,只覺清風拂耳,腦中浮現王雲五墓誌銘「人生斯世,好像一次壯遊。」

靈壽塔建築風格極簡,卻是郎靜山、周夢蝶等人的最後歸宿。記者陳宛茜/攝影

廣結善緣 廣元法師寫下一頁傳奇



淨律寺樂山公墓約3000坪、近200座墳墓。行走其間,多處墓碑可見署名蔣經國、嚴家淦的題字,處處都是歷史與傳奇。1965年,淨律寺開山住持廣元法師義賣100幅書法,買下山坡地作為台灣首座佛教公墓,他自己也是一個傳奇。

淨律寺之所以吸引這許多文人聞人,關鍵便是廣元法師。他今年88歲,擅長書畫,與于右任、張大千、王雲五、郎靜山等人都有交情。

王雲五墓園不遠處有座小房子,便是廣元法師居住之處。此處平常大門深鎖,但若有緣進入,你將可分享廣元精彩的一生故事,以及他所珍藏的「竹雲齋」書畫,包括于右任、張大千、黃君璧等人真跡。

廣元法師俗名宋元如,祖籍安徽,1949年隨軍來台,曾短暫擔任桃園縣警察局保安隊文書人員。

廣元法師因善書法結交不少書畫大師,他身後的字畫分別是張大千與于右任的真跡。記者陳宛茜/攝影


他在自傳中回憶,白色恐怖時代,政府誤認大陸派500名僧侶到台灣當間諜,拘捕了許多和尚。這段期間,在保安隊充作牢房的倉庫中,廣元先後遇到了星雲法師與律航法師,1952年隨律航法師出家。

1961年,廣元法師創建淨律寺。此地山水幽美,吸引張大千等人造訪,其中多人向廣元建議闢建墓園。他在王雲五等人的支持下,1965年在中山堂舉行書法義賣,得款悉數用於建設樂山公墓,1970年正式啟用。

廣元法師表示,淨律寺樂山公墓開創至今,不曾登過廣告、亦不曾與殯葬業者聯絡。墓中名人如王雲五等人,多是生前便為自己選好長眠之地。攝影大師郎靜山生前清苦,他欣賞淨律寺的清幽,卻擔心負擔不起費用,廣元便承諾免費奉獻。半世紀以來,廣元法師以梵音佛經守護陪伴墓中好友,也為台灣寫下一頁傳奇。

聯合報/陳宛茜 報導
聯合報/李承宇、須冠達、張心慈 製作
主圖/陳宛茜 攝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